(通訊員 章斌)最近,各媒體報道南京鄭和寶船廠投入千萬美元制造明代“鄭和寶船”,耗時八年卻只完成了一半就已停工的消息引起各網友的質疑。
究竟是資金不足還是技術不夠?現代科技如此發(fā)達,怎么可能一艘木船都造不好?而且花了八年時間。那明代的老祖宗們又是怎么造出了那么大的木船,還能順利下西洋呢?帶著疑問,筆者查閱了相關史籍資料,意外地發(fā)現五百多年前“鄭和寶船”造船技術很有可能源于位于湖南西南部的
洪江古商城。
史載:鄭和幼時落難至
洪江,當時的
洪江被譽為西南大都會,盛產木材、煙土、洪油、白蠟。是大西南鄂、川、湘、滇、黔、桂等邊區(qū)的物資吞吐樞紐和集散地,號稱“七省通衢”。鄭和見到了
洪江鋪滿整個沅巫兩水的大圓木和運輸往來的巨大無比的木船。繁榮的景象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。入宮后的鄭和奉旨造船,便按幼時的記憶再度來到
洪江,將
洪江一帶的優(yōu)質木材和
洪江當地楊金、月壽老人等百余造船能手一起帶到了皇城,打造出令永樂帝龍顏大悅的“大福船”,即鄭和寶船,得以成功出海遠航,成就名垂青史的佳話。
即然
洪江有造船技術,為何南京不用
洪江的造船工藝呢?為此,記者采訪到了原
洪江區(qū)史志檔案局局長傅俊波,他向記者
介紹,當年之所以能造出鄭和寶船,是具備了一定的條件。一是皇家造船,資金豐足,不會有資金斷鏈的情況;二是當年匯集的一流的傳統(tǒng)造船技術,很多優(yōu)勢是現代機械工藝不能比擬的。三是當時洪江擁有眾多云貴一帶的優(yōu)質林木,另外,每塊板材還被浸涂上一種洪江的
特產——洪油,這是使木船板材結合牢固、高耐腐蝕性的關鍵。而如今,
森林資源的潰乏、洪油產業(yè)的沒落、造船工藝的失傳都成為洪江再造鄭和寶船的瓶頸。
遠古的資源和工藝或許不再,且被當代新生材料與現代技術所替代。但洪江的這段輝煌歷史卻讓如今的洪江人仍有幾分驕傲的情懷。造不造出鄭和寶船對洪江人來說已經不重要,相反從南京造船這件事得到更多的啟示:史冊的記載讓后人看到了人類文明的前進軌跡,我們并不一定需要復制歷史,學習與借鑒,才是歷史存在的真正意義。
有關本文的版權與免責聲明>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