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薦:張家界導(dǎo)游網(wǎng) 官網(wǎng)認(rèn)證微博開通 >>>
擺 手 舞
早前,每年新春,湘西土家族聚居的山寨里,人們打著龍鳳彩旗,身披西蘭卡普,在“嗬嗬也,也嗬嗬……”的擺手歌聲中,男女相攜,翩翩起舞,這舞名叫“擺手舞”,土家語叫“社巴日”。
傳說明朝嘉靖年間,倭寇連年對我國江浙沿海進行騷擾擄掠,官府派兵前去攻打,每都落落大敗。有一位謀臣獻計:調(diào)湖南永順、保靖、茅崗、桑植以及湖北容美土司去征倭。隆冬臘月,滿天飛絮,數(shù)萬名土家兵(其中也有苗家和客家兵),于第二年春,到達松江,土家兵英勇善戰(zhàn),屢戰(zhàn)屢勝,僅王江涇一仗,殺敵一千九百多名,倭寇被全部殲滅。土家兵榮獲“東南戰(zhàn)功第一”的美稱。征倭勝利的喜訊傳到土鄉(xiāng),土家人歡天喜地,奔走相告。
這年冬,土王率領(lǐng)土兵凱旋歸來,與家人團年。土家大寨老袍帕(公公)轉(zhuǎn)告湘西各地土家人,新春正月初九日,是個逢辰的好日子,今晚上為子弟兵舉行盛大慶典。
夜幕降臨,土司城中大巖壩坪里,松膏油燈,竹篙火把,就像閃耀的明星滿天飄舞,土炮隆隆作響,樹皮喇叭嗚啦嗚啦地吹,冬冬奎、木葉、鑼鼓伴隨著龍燈、獅孔,持刀的土家兵、扛著飛禽走獸的獵手來了,湘西各地的土家人穿著盛裝來了,四川、湖北、貴州邊境的土家人也來了,周圍團轉(zhuǎn)幾十里的苗家和客家也來了。
老袍帕陪土王和文武官員在城樓上望了好大一陣。老袍帕想:“要是能夠來個載歌載舞的大場面該多好啊!嗨,聽說織花寨有個叫阿惹的姑娘,長得像十月的山茶花,聰明無比,能干非常,何不要她弄個歌舞試試。”老袍帕叫人找來阿惹,對她說:“在這個大喜的日子里,你能不能令阿可(男青年)、阿打(女青年)跳盤歌舞羅!”
阿惹是個爽快人,一講就答應(yīng)。當(dāng)即喊來一撥青年人,在巖壩子上邊唱山歌邊跳舞,活像平日砍火畬、挖地、種小米、摘包谷、打獵……
阿惹又邀來一撥從前線回來的將士唱歌跳舞,將士們邊唱邊做一些打仗的動作,如騎馬、拉弓射箭、舞矛、舞盾、刺殺、枕戈……
阿惹教演的歌舞內(nèi)容越來越豐富,舞姿愈擺愈優(yōu)美。
土王同老袍帕對阿惹說:“今夜的歌舞場面大,這個歌舞叫什么名字好呀?”
阿惹笑笑地說:“您看,千百雙手都在搖,都在擺,就叫擺手舞吧!”
“‘擺手舞’!‘擺手舞’!好!好一個‘擺手舞’!”人們在這載歌載舞中發(fā)瘋似地擺起手跳起來!
(劉黎光搜集)
【附記】關(guān)于“擺手舞”
“擺手舞”是龍山、永順、保靖、古丈、張家界等市縣土家族聚居區(qū)的一種大型舞蹈,具有濃烈的祭祀色彩。據(jù)考,擺手活動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出現(xiàn)了。其時,土家先民跟隨周武王伐紂于牧野,“歌舞以凌,殷兵大潰”,這種“歌舞”就是擺手舞的原型。秦末劉邦反秦,土家先民以擺手舞勇挫秦兵,劉邦認(rèn)為有巴渝舞之遺風(fēng)。此后,經(jīng)過代代演化,擺手舞逐漸成熟,成為土家族的大型民間祭祀歌舞,湘西土家聚居區(qū)較大的村寨,差不多都建有擺手堂。每到正月新春,就開展擺手活動,少者一個晚上,多者七天七夜,舞蹈形式有“單擺”、“雙擺”、“回旋擺”等,具體動作來源于農(nóng)事活動,深山打獵與戰(zhàn)斗生活。就擺手舞規(guī)模而言,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。大擺手集中數(shù)寨或十幾寨群眾一起跳擺手舞,昔日龍山馬蹄寨“大擺手”時,湖北、四川邊境的土家人也趕來了,最盛時,有五、六萬人參加。小擺手一般在一村一寨進行。
擺手舞的起源,眾說紛紜。一說產(chǎn)生于戰(zhàn)爭。土家兵頭領(lǐng)為激勵士兵銳氣,瓦解敵人軍心,在軍隊中興起了歌舞。晉朝天福年間溪州刺使彭士愁與吳著沖打仗時,就以擺手舞迷惑對方。明朝時,湘西土司被征調(diào)廣西某縣攻城,“屢攻不下.遂臨時令其士卒扮成女裝,于城南外裸臂演唱糜糜之音,于是守城兵卒競相觀之,情動于歌,流蕩無堅志,土司則以精兵潛襲之,城被攻克。”(見《永順縣志》)二說起源于宗教祭祀。土家族人民尊敬祖先,熱愛領(lǐng)袖人物八部大神、彭公爵主、向老官人、田好漢、覃垕王、向王天子等,為了不忘懷他們的業(yè)績,大興擺手舞以表示懷念。三說是土司喜歡歌舞,于是創(chuàng)造了擺手舞,供土司尋歡作樂。
從各種資料考證來看,擺手舞主要起源于戰(zhàn)爭。